新医改下基层医院如何自救?
来源: | 作者:百康医疗器械网 | 发布时间: 2021-08-02 | 243 次浏览 | 分享到:
我们广泛接种的疫苗对“德尔塔”变种病毒依然是有效的。特别是从广州疫情的防控经验中也可以看到,完成全程接种新冠疫苗的人即使发生了感染,发生重症的风险相比较低

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各地出现了各种强基层的方法,比如成立了医联体,让优质的医疗资源逐渐下沉、推行分级诊疗等等,但偏重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的基层医院,势必会在市场经济下挣扎于“公益”和“效益”之间。

明确基层医院的定位

所谓定位就是寻求基层医院在市场竞争中的位置,找准自身的目标人群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定位不准或者定位模糊,不但难以抢占理想的市场,而且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基层医院自身的限制而失去扩张力,到一定阶段必将被淘汰出局。

随着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要求也在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日益增加的需求。

因此,很多人看病都往医疗技术更加成熟、医疗设备更加先进的大医院跑,导致基层患者越来越少,很多科室业务逐渐萎缩,有些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收入呈现负增长,职工待遇与大医院相比悬殊较大,导致人才逐渐流失,加重了基层医院的恶性循环。

面临如此严峻的问题,基层医院要想和上级医院比拼设备、环境、人才等条件,几乎是以卵击石。

但在国家“强基层”的利好政策之下,与大医院相比,基层医院拥有得天独厚的服务区域以及服务人群,如何“对症下药”、如何在天时地利的条件下,做好人和是基层医院需要做的事情。

所以,基层医院对自身的定位尤其重要:

一是要做好服务性质定位,应当更加致力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做好公卫服务的同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二是要做好服务人群定位,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人群就是社区群众。切实在群众患病前进行服务,随时了解群众身体健康状况,积极为群众进行健康教育,防患于未然。

一方面可以降低群众患病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在群众患病时尽早介入治疗,加强与群众的紧密联系,充分获得群众的信任,打好感情牌,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为医院基本医疗的发展提供庞大的群体支持。

利用良好的营销,把医院推向市场

对于基层医院而言,本身市场竞争力就弱,如果不去主动寻找患源,那坐等患者上门就相当于是在等“死”,所以,要想建立良好的口碑,吸引患源,运用营销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说到底,医院营销就是运用各种传播渠道及传播形式,将医院的优势资源及特色服务有效地介绍给患者,从而吸引更多的患者到医院就医。

一、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以及医院的微信公众号,对医院的品牌、优势技术、特色科室、经典病例进行宣传传播。同时,在日常健康服务中的进行营销推广,由家庭医生与各村卫生室建立覆盖城乡及所有社区居民的健康服务网,切实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提供服务的同时,进行有针对性地推广。在做好公益性工作的同时,为医院走好提升效益的后路。通过线上线下的积极宣传,扩大医院及相关科室的影响力和知晓度。

二、方便快捷的就医流程也是基层医院营销的一种手段。 从患者进院咨询、挂号、就诊、住院,直到出院等环节,每个环节梳理服务流程,去掉不必要的过程,缩短患者就医等待的时间,形成一套基层医院行之有效且高效运转的就诊流程。从而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感。

三、医院还可以从服务礼仪、主动服务意识、患者沟通等方面搭建完善的医疗护理体系,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创建优质服务,提升医院形象。

四、建立患者出院后的随访机制。保持与出院病患联系,除了短信联系、电子邮箱联系,还可以采用医院的微信公众号进行与病患后续沟通联系。定期进行短信回馈、电话回访,营造医院与他们的一种割不断的联系。家庭医生的上门随访将为基层医院的服务提升一个档次。可以明确划分服务片区,由所属片区的家庭医生负责,给予患者在家的用药指导及饮食指导,预约好下次复查时间。

高价值的沟通以及良好的服务是建立良好医院品牌的关键,也是基层医院营销的重要手段,可以吸引更多的患者。

促进公卫医疗一体化

自2009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动以来,预防工作得到逐步重视,如今的基本公共卫生工作逐步明确了目标,工作方式更加清楚,工作内容更加细化,但在开展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卫与医疗各自为政,冲突的局面并未改善。

公卫工作得不到临床医生的重视,临床医生还是以治疗为主,很少参与到基本公共卫生工作中来。

预防工作基本由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来完成,乡村医生由于人手紧缺及年龄偏大等因素,在对社区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健康指导方面缺乏针对性,在预防疾病方面更加无从下手。

因此,公卫与医疗的脱节,严重制约了基本公共卫生的良好开展,也不利于基层医疗水平的提高。

如今,很多基层医疗机构成立了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由全科医生、执业护士、公卫人员等组成,家医团队的成立拉近了公卫与医疗的距离。

医生护士等主动走出院门,与公卫人员一起进村入户,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慢性病患者、签约居民进行评估、干预和健康指导,改变以往对患者守株待兔的思维,主动前移阵地,提升服务质量、增加家庭医生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借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行公卫医疗一体化,有效地促进了医防融合,符合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特有的服务模式吸引社区群众

一是改变服务意识。基层医院要发展,要壮大,要盈利,关键要从“以治疗为中心”转型到“以病人为中心”上来。

对此,基层医院应迅速转变观念,面向社会,面向社区,树立人本意识。利用家庭医生签约,使居民与家庭医生形成稳定的契约关系,提供优质的健康服务,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有利于基层医院筑牢网底。

以慢性病健康管理为抓手,通过实施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统揽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打破公卫与医疗各自为政的局面,打造基层医防融合服务新模式,形成了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互促共进的工作机制,提高基层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是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是中医药发展的沃土,也是中医药保障百姓健康的主阵地,所以开展中医药服务,积极发挥中医药在老年保健、慢病管理上的独特优势,把中医药融入公卫与医疗服务中,利用中医药服务带动基层医院发展成为势在必行的发展之路。

多措并举,落实分级诊疗

通过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实现“大病到医院,小病回社区”,是我国新医改的重要内容。但事实是,患者上转容易,下转非常难。转到上级医院的患者,在上级医院治疗后,就与基层医院“失联”了。而很多有并发症的慢性疾病,康复期的村级随访尤其重要。

针对这种情况,基层医院应该“不惜血本”,利用医联体聘请大医院专家,设立专科门诊和联合病房。家庭医生在服务过程中发现需要转诊的患者,不需要转入上级医院,而是直接转入基层医院的特色专科或联合病房。经过专家诊治之后,再下转进行家医团队的村级随访。

某种程度上,确保上级专家与家庭医生的无缝对接,缩短了双向转诊的距离,也杜绝了上级医院拦截患者的现象,使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高质量的医疗保障,也确保患者得到持续性、综合性、个体化的救治。

再以优惠的价格固定基层医院的患源:一是拉开不同等级医院医疗服务价之差;二是拉开不同级别定点医疗机构间的报销比例差距。

医保支付政策适当向基层倾斜,引导患者建立合理的就医流向,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转诊基层的良好就医秩序。

综上,基层医院想要发展,除了借助政策制度的外力,如医联体建设等,更需要从自身的功力修炼起,深层次地挖掘自身潜力,提高基层医院的市场竞争力。相信不久的将来,社区居民将改变对基层医院诊疗水平不信任的传统观念,扎根在基层。